「以圖說事」 早期的紐西蘭,也有很多一如90年代著名小說和電影「廊橋遺夢」描述的廊橋,我駕車走過的也有不少,其中最美麗的,是南島東岸小村 Seddon 外,橫跨阿瓦特雷河(Awatire River) 兩岸的「水上長龍」。 我常帶領不同人士,駕車穿梭南北兩島,比方乘汽車渡輪從首都威靈頓,抵達南島 Picton 鎮,若前往觀鯨勝地 Kaikoura ,便會沿 Highway 1 經Blenheim 鎮南下,抵達小村 Seddon ,得要在路旁等候,跨河廊橋另一方來的汽車甚而火車通過後,才緩緩駛到橋上汽車和火車共用的路面。 追溯朔始,最早定居在阿瓦特雷河兩岸山丘的玻里尼西亞人,靠獵捕 大型不會飛的恐鳥為生,他們也是第一批選擇危險渡河的人。而在歐洲人到來前,毛里人部落將阿瓦特雷山谷作為「綠石之路」 的一部分,前往西海岸採集綠玉,用於製作工具、武器和珠寶。他們也曾途經此地,從最安全的淺灘渡過阿瓦特雷河, 沿著凱庫拉海岸的低地遷徙。有時會前往懷勞潟湖,和現時鹽場所在的格拉斯米爾湖採集食物。其他探險隊則使用牛車涉水過河,繞過白崖下方的海灘,到達懷勞河口的小港。
1847年8月 ,牧羊人弗雷德里克·韋爾德 (Frederick Weld) ,將該區首批 3000 隻羊,趕過河上淺灘,向南前往弗拉克斯伯恩 (Flaxbourne) 大型牧場。1859 年,通往懷勞谷的泰勒山口路,和位於此處上游 7 公里的泰勒山口淺灘開通。開往Kaikoura 的驛站馬車服務,最終也透過這裡展開。 1883年,人們計劃修建一條途經東海岸,連接Picton和基督城的鐵路。鐵路可以更好地運輸牲畜、羊毛和穀物,並將為這些山谷地區的小農戶和更緊密的定居點,開闢道路。 1896-1901 開始規劃並建造,新的汽車和火車兩用橋。由紐西蘭公共工程部的Peter Seton Hay設計;建造者則是基督城斯科特兄弟有限公司。總成本23,400美元,其中橋長325公尺,兩端都有混凝土橋台。十個凳子桁架和熱鉚在一起,兩端各有一個彎曲的鋼板梁。還有的特色,是軌道甲板安裝在龍門腿上,每個橋墩上方的路面高度處都有滾輪,以適應軌道和鐵件的膨脹和收縮。 最後這座橋晚了三個月才完工,1901年1月16日,第一列火車順利通過大橋。1902年10月10日,大橋正式通車。為了紀念這條重要橋樑,Blenheim 鎮把該天訂為公眾假期。 1962 年、1971 年和 1983 年,在鋪設新橋面和維護的同時,架設了臨時橋樑。自1990年代以來,要求建造一座新的雙車道公路橋和鐵路分開,呼聲和遊說活動日益高漲。2002 年紐西蘭交通局規劃興建新橋。而自2007 年 11 月 正式開通後,我就只有帶不同的海外來訪者,走上保留下來的舊橋,憑吊懷念了。 有關電影「廊橋遺夢」另篇感受文章,可點擊以下連結參閱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1Bw99SXjzC/?mibextid=wwXIfr #抓拍美好瞬間 #麥廸遜之橋 #廊橋遺夢 #周永傑 #廊橋 #紐西蘭旅遊 #travelphotography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