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蛙蛙其談2515】 我這個被重力牽絆的行者,一生中大部份時間都被困在地面。只有坐飛機時才離開十多個小時,但那也是在一個別人駕駛的飛行器里。 前幾天我有了另一種全新的體驗。跟「華頁」報社社長蘇文德一起飛無人機。 當我推動搖桿,無人機輕盈升起的瞬間,一種奇妙的聯結悄然生成。 那並不只是冰冷的機械,而像是我的另一副眼睛,帶著我越過屋頂,穿過風的層層呢喃。 眼前的景象忽然變得清澈——熟悉的街道從未如此陌生,樹梢、河灣、山嶺,都全新的姿態展開。那是全新的角度,我化身飛鳥,展開不受束縛的翅膀自由翱翔。想去哪里就去哪里! 华页社长苏文德向Isaac解释无人机遥控功能。 人機合一:振動的槳葉,如同我心臟的律動;它俯衝或升高,就像我呼吸的起伏。 那是一種短暫卻純粹的自由。 在天空裡,我的靈魂片刻出竅,完完全全舒展開來。 這是從未經歷過的清晰而明亮,美好而安靜——我與飛行器之間,沒有距離,只有共鳴。 我只覺得自己就象理查德·巴赫《天地一沙鷗》里的那隻海鷗喬納森,正在飛行中尋覓自由、夢想和自我探索。 這個寫意深長的故事,講述與其他海鷗不同的喬納森,不滿足於僅為了覓食而飛翔,而是對飛行本身充滿熱情,渴望探索飛行的藝術與極限。 牠不斷練習高難度的飛行技巧,卻因此被族群視為異類並遭到放逐。然而,喬納森並未放棄,牠在孤獨中精進技藝,後來遇到了更高境界的導師,學會了超越物質限制的飛行哲學,甚至進入了一個精神上的「更高境界」。 最終,喬納森回到族群,傳授自己的領悟,啟發其他海鷗追求自由與成長。 作為不甘平庸、追求自我實現的個體,放飛自我,必須有個人對夢想的執著。敢於挑戰現狀,超越族群的傳統束縛,渴望自由,實現內心的解放,才能尋找与開拓自己的人生道路。 在短短的時間,作為一個無人機的「飛手」,就有了這多的體驗,確實言語難以描摹。 是夜作夢,自己抓一草蓆飛天,回到島國,掠過高聳椰樹、低矮茅屋,耳聞土著歌聲琴音。萬頃碧波,瞬刻逾越。故土大好河山俱現眼底。久別的故鄉如慈母招手呼喚游子愛兒…….. 很想低飛細看一河兩岸、白雲珠水,人去樓空的家園,卻無法駕御,只飛得越來越高、越來越遠…… 啊,今生今世還能再見到她嗎?! 急呼一聲「且慢」,卻已夢醒,發現自己早已老淚縱橫。而夢中的情景是那麼真切清晰,迄今歷歷可見。我把這一次當「飛手」物我兩忘的「心流」狀態,永遠留在了我心底深處。 Isaac首飞无人机。 附注: 「飛手」是一個結合了飛行意象與技術專才的稱呼,既生動又實用,廣泛應用於無人機愛好者、競賽選手和專業操作者中。 又及,無人機造福社會,用途廣泛。卻有人用它殺人,讓製造者与使用者都成為罪人。他們如果能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善用此利器,則天下太平,皆大歡喜也。 「華頁」報紙版已終刊,但网版照常,各位可繼續瀏覽或刊登廣告。 這部無人機有個故事。疫情期間,世界頂級科技巨頭「臉書」在紐西蘭精選一批在地媒體,全面評估之後給予資助。 「華頁」是唯一被選中的華文媒體,獲得十萬資助。蘇先生遂購入這部昂貴的無人機,作為採集本地信息編緝視頻的工具之用。 另一巨頭「谷歌」也曾向「華頁」贊助五千元。 一向低調的蘇先生沒有宣揚此事。趁此機會補記於此,一為避免歷史留白之憾;二也是為「臉書」与「谷歌」講句公道話,它們雖因大數據在紐西蘭獲利,但也不是沒有作出任何回饋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