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华页 首页 华页专栏 紐轉乾坤 查看内容

我的昆蟲記天天上演

2024-9-5 12:41| 发布者: mpeditor| 查看: 394| 评论: 0|原作者: 周永傑

摘要: 「以圖說事」身無長物,只愛硏究昆蟲的紐西蘭科學家Stephen Thorpe,週前無辜遇害,令人無限惋惜和唏噓。誠如他同事在其葬禮中所言:「Stephen生活簡單,沉醉昆蟲硏究。他很满足。他所需的,只是顯微鏡而已。一隻小 ...

「以圖說事」

身無長物,只愛硏究昆蟲的紐西蘭科學家Stephen Thorpe,週前無辜遇害,令人無限惋惜和唏噓。誠如他同事在其葬禮中所言:「Stephen生活簡單,沉醉昆蟲硏究。他很满足。他所需的,只是顯微鏡而已。

一隻小螳螂掉進「馬蹄蘭」花心,像進時光隧道。

我不是科學家,對於昆蟲,只是觀察拍攝和求知,用照相機多於顯微鏡,而翻查我在「以圖說事」介紹過的昆蟲,真有不少。儘管我多次撰文強調,螞蟻和蜜蜂的社群,是真正的共產大同,天下為公。但螞蟻如《昆蟲記》( Souveniers entomologiques) 作者法布爾所指,無疑勤勞,卻是「牠蟲利益的損害者」,侵略性強。遠不如蜜蜂般躹恭盡瘁,福澤人類。而養蜂也逾廿年,相對其他昆蟲,我對蜜蜂的認識自然也最多,亦最憂心他們的生態益受破壞,數量銳減。

養蜂廿載,樂趣無窮。

我不知剛去世的  Stephen Thorpe,生前有否著作。而上述《昆蟲記》,則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,窮畢生心血寫成的昆蟲學鉅著,既科學嚴謹,又文學經典。法布爾寫《昆蟲記》並不局限於真實紀錄昆蟲的生態,而是以人性觀照。昆蟲的本能,習性,勞動,繁衍和死亡、無不滲透人文關懷。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,睿智,哲思躍然紙上。

這是我拍過最奇妙的昆蟲~「葉蟬的若蟲」,有機會再專文詳述。

1870年,法布爾辭去教師工作,撰寫自然科學讀物為生。5年後帶領家人遷往鄕間小鎮塞里尼昂,整理20餘年資料寫成《昆蟲記》。而我偕妻兒從繁華熱鬧的香港,移居相對自然簡樸的奧克蘭,日常亦有很多機會接觸,觀察,拍攝,認識昆蟲,從中也如法布爾般,得到很多領悟。其一就是面對昆蟲和自然,高傲的人類和科學,甘拜下風。

堪比神經科醫生的赤條蜂

我印證過法布爾所指,赤條蜂比一個神經科醫生更精準的,巧施麻醉術,讓自己的獵物昏而不死,使幼蟲可在自動保鮮的食物上長大。其實,由澳洲偷渡紐西蘭的蒼蠅,在我家的群羊背上產卵,蛆蟲在羊毛深處蠶食皮肉滋生,同樣手法高明,只是情境驚慄。我移民之初,束手無策。後來學曉防範未然。盛夏前,必替羊兒「脫衣」。

盛夏前找人上門為羊「脫衣」,免被蒼蠅產卵,蛆蟲噬咬。

此外,《昆蟲記》所述,孔雀蛾活著唯一目的,是借僅有三兩天壽命找尋配偶。與我常向到訪維多摩螢火洞的朋友解釋,螢火蟲成蟲根本沒有口,餓着至死前,也是在72小時裡,完成交配繁衍的使命。

提到蛾,我也藉觀察和嚐試,學懂利用蕃茄葉浸水,噴灑菜蔬的葉片,驅除蛾蝶類産卵育蟲,影響收成;也買回「丁頭果樹」(Swan Plant), 吸引大樺斑蝶產卵,微觀和拍攝了由卵到幼蟲,結蛹再蛻化成蝶的整個完全變態過程,精彩有趣。

特別買回「丁頭果樹」培養蝴蝶,吊在葉底的蛹漸變透明,即將化蝶。

大樺斑蝶破蛹而出,美麗剎那。

法布爾的「昆蟲記」出版已過百年,我的「昆蟲記」則天天上演。只要到園子走走,便可輕易找到各種昆蟲,近觀和微攝他們的有趣生態,反照人生了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相关分类